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

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4-先再後的三段式記事短文

106鴨子老師再遇小一生-1130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4


*第三課課文及架構分析:

1
先 說
你來吹,
我來吹,
風兒也來吹一吹。
2
再 說
大泡泡,
小泡泡,
一個一個往上跑。
3
後 說
你來追,
我來追,
風兒快來一起追。
 
大家和風一起吹泡泡,泡泡往上跑,大家一起追。


*主要教學流程
一、由背課文到找各段綱要
1.這一課有幾段?請學生依段背出課文,教師一句一句寫下來。
2.書寫時,用不同粉筆做句型的提示。(如板書)
3.第一段有什麼角色(人)?【你、我和風】
 
他們在做什麼事?【吹泡泡】
4.第二段在寫什麼?
4-1大、小、一個一個是在寫泡泡的什麼?【泡泡的外形】
4-2往上跑呢?【泡泡的動作】
4-3所以,第二段是寫泡泡的什麼?【泡泡的樣子】
5.第三段有什麼角色(人)?【你、我和風】
 
他們在做什麼事?【追泡泡】
(邊討論邊用不同顏色粉筆板書加註,此部分為各段的綱要,可以做為記背課文的提示;同時也在示範抓「綱要」。)

二、各段形式、句型掌握到使用字詞的比較
1.三段的課文有什麼地方很像?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?
1-1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三句有什麼地方一樣?
1-2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三句有什麼地方不一樣?
2.第一段說「風兒也來吹一吹」,可不可說成「風兒也來一起吹」?
3.把第三段的「風兒快來一起追」,改成「風兒快來追一追」,意思一樣嗎?
差不多?還是完全不一樣?
4.第一段用「也來」,第三段是「快來」,這兩個語詞的意思一樣嗎?差別在哪裡?交換好不好?為什麼?

(在課文中語詞的類義詞的替換,除了減少重被使文章更生動外,也會形成不同的情緒線變化)
(也來和快來都有邀請別人一起的意思,但是語氣強度上「快來」比「也來」的情緒強度較高;另外,也有主被動的差異,「風兒也來」時,風比較是主動的,「快來」時,則有被催促要加快的意思。)


三、課文句型練習
1.疊字詞:一個一個(一個和一個一個有什麼不同?)
2.短語:一個一個往上跑
3.句子:風兒快來一起追。(誰+快來+做什麼)
註:在課文句子上標示句型提示。

四、從文章布局到各段重點、綱要形成課文大意

1.說明「在說一件事情時,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才會清楚。所以,在說的時候按順序會『先-再-後』。
2.這一課有三段,按順序是「先說-再說-後說」。
3.第一段先說有誰?做什麼?
4.第二段再說:吹出的泡泡怎樣
5.第三段後說:有誰?做什麼?
6.你我和風合起來用一個語詞來說嗎?用哪一個?
7.大意填空。

教學思考:

原本預訂的教學目標是:課文句型的仿說。
但是想讓「照樣造句」和「讀寫」做更有意義的結合,也想讓孩子感受到「用字遣詞」的差異,做「有感閱讀」⋯⋯
一開始是讓學生背課文我邊板書做為抓句型的基礎,為此目的而板書時,我刻意採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書寫,好讓段形式和句型更為明顯。在邊提問討論時,又想: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記憶課文呢?當這樣深入再討論時,我們就慢慢形成了這一課的課文架構分析。
一開始學生在背課文時,會都背成「也來」,但是第三段是用快來。有的孩子提醍別人第三段用的不一樣?引發我去追問:為什麼兩個用詞要變化?或許只要要多教一個生字?
但是,仔細再想想這兩個語詞還是有所差別,作者在使用時一定有所考量。
雖然課文真的很簡單,但是慢下腳步來閱讀,才更體會到用字遣詞的差異,也對文字更有感覺⋯⋯

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

識字寫字策略教學3:一上國字第3課帶入學習策略的國字識讀和書寫

帶入學習策略的國字識讀和書寫

【第3課】

一、告知學習目標
一上課我對學生說:今天第三課的生字老師要開始教你「學習國字」的重點和方法,不是只要會寫就好。學國字基本要有三會:會讀、會認和會寫。
板書並進一步做說明:
1.會讀(拼音)。(字音)
2.會認(字的樣子)。(先教字形,之後才加入字義)
3.會寫(筆畫正確)。(筆順及各筆畫)

二、字音的學習
1.帶讀生字。
2.教師讀字,學生反拼。
3.提示多音字。(本課「個」和「兒」生字的注音和課文中的音是不同的,並說明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,以相關的語詞做舉例說明。)

三、掌握字形1
1.練習拆字。
2.觀察字的組構。
3.注意部首在字的位置。
4.帶入相關字族字或類似字。(以學過的字為基礎,提問方式詳見前一篇)


四、掌握字形2到書寫
1.以拆字為基礎觀察討論各部件空間大小的安排。
2.討論每個部件起筆的位置。
3.提示下一筆和上一筆的相關位置。
4.利用輔助線做提示並範寫。
5.透過筆畫名稱加強字的形體掌握。(提示:筆畫名稱和每一筆的樣子是有關的,記住每一筆的寫法就不容易寫錯字)
6.利用課本做手指描寫,先說「筆畫序號」再說「筆畫名稱」,依筆順邊說邊寫。
如:「口」是「1豎、2橫折、3橫」。


五、白板大字習寫到共同評量
1.依指令按筆順習寫。以「吹」為例:
(1)師:1    生:豎(寫第一筆的豎筆)
(2)師:2   生:橫折(寫第二筆)
(3)師:3   生:橫(寫第三筆)
(4)以此類推⋯⋯
2.一次揭示兩組的生字習寫結果,討論並共同挑出分組冠軍。
3.針對分組冠軍做共同評量,寫得好的字加上磁鐵,不好的地方用紅筆修改。



識字寫字策略教學2:一上國字第1-2課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

小一生的第一堂國字識讀寫

【第一課】

教完注音符號,期中評量結束,開始第一冊的國語教學,今天是小孩兒的第一堂國字識讀⋯⋯
雖然,我的字實在不是太好,但是有些示範和解說不是電子書可取代的。所以,這次我捨電子書的範寫,採用板書做討論和示範。
以往生字教學大多按出現的順序教,但是一定是如此嗎?

這次的教學,我不是按生字出現順序教。而是先教「一」,然後是同樣都是橫筆組成的「二」和「三」,從這三個字討論筆畫放的位置和長短。

*關鍵提問及步驟:


1.先教國字「一」。教完國字「一」之後,我問:哪些字裡面有「橫筆」?哪幾個字只有「橫筆」?
學生找出之後,我再問:這幾個字的「橫筆」有什麼不同?寫在格子的時候要放在哪裡?讓學生觀察筆畫的長短及在十字格中擺放的位置。觀察後進行範寫,一邊範寫時,我再問每一筆從哪裡開始?寫到哪裡停止?並加上運筆的口訣。(參考陳寶嘉老師的影片)
2.接著才教「木」和「人」,一樣先觀察討論字的筆畫位置,確認筆畫名稱(加強其本筆畫的認識)再示範。(下次我會先教「人」再教「木」)
教「大」時,我先問:這個字有著「人」,你找到了嗎?引導學生發現「大」這個字,是由「一」和「人」合起來。並補充如果加上一點就是「太」。
3.教「來」字之前,我先問:還有哪個字躲著「人」?學生發現:來有兩個人。而反應快的孩子又說:來的中間躲著「木」;也有人說:「木」加上兩個「人」是來。接下去,我引導學生觀察「來」字中的「人」、「木」和獨體字的「人和木」有什麼不同。這時,我在教的是「筆畫的變形與空間的避讓」,學生發現來中的人,第二筆的「捺」要變成「長頓點」,來的撇和捺要下面一點,因為中間要加上人。
4.教「玩」時,我先問:這個字呢?有沒有哪裡是你認識的?有學生說:旁邊是「王」;有一個「二」和好像注音的「ㄦ」但是要勾;王旁邊是一元、兩元的「元」。學生說完,我再補充說明:旁邊的王是「玉」。(有學生在過程中也說過「王」加一點是「小玉」、「玉米」的玉。)
5.最後一個習寫字是「停」,因為筆畫較多則由我直接說:這個字也有躲著「人」,只是它站起來要寫成「亻」,它旁邊的「亭」字也念作「停」,是「涼亭」的亭。而班上有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是「氵」+「亭」,她說我的名字也有「亭」,有另一個小朋友說有朋友的名字是「婷」。(由一個字擴展出更多的字,就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字量)
6.習寫字都指導完之後,我請學生拿出課本打開生字頁,從第一個字我唸筆順,學生邊用手指手寫邊說出筆畫名稱,最後才請學生打開生字簿每個字描寫一次,其他的則是今天的回家功課。
在練習時,有學生問第8頁又沒有寫的,那要做什麼?我則說:不是要寫的才是功課,「讀」也是功課,請把第8頁生字的習寫說明好好讀一讀。

*善用既有的教學資源:


在討論生字時,我請學生打開該頁,也帶讀前幾個字。讓學生知道這一頁怎樣運用。除了知道每個字要注意的地方外,上面還有生字相關的語詞。請學生回家先讀,做為明天「生字造詞」的預習。
一年級進入國字教學,會因老師個人的語文教學理念而有不同的教學重點。有人著重孩子的發表與創意,會從創意寫作切入。有人看重口語表達,會加強看圖說話與生活經驗的發表。而我這次的教學安排,則是從「識字寫字策略」開始。


*教學思考:

「教,是為了不教」、「學,是為了自學」!我先把識字寫字的基本功教給學生,再來慢慢加入「閱讀與寫作」的讀寫策略。相較於延伸性的創意寫作,我更想從有架構的「句-段-篇」逐步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。因為,在我的想法中,能寫得多不等於寫得好;寫得長也不代表就生動。(而這和個性有關,不喜歡癈話太多。)
一個好的作者,是有意識的安排句子和段落,而技巧的使用是為了有效傳達想法。希望,能夠做到「增一字則太多,少一字也不行」。雖然⋯⋯低年級是不可能啦!但是,說的完整,又沒有癈話,是可以做到的。






「小一生的第二課生字-識字寫字的學習指導」


【第二課】

看到前幾天FB上有人說小一進入國字,孩子在學習上有一個大跳階,覺得在要求孩子寫字上有一些困難。
我在想:注音符號進到寫國字的困難在哪裡?
教學指導時,怎樣做可以讓孩子識得牢又寫得好?
我自己是沒有感受到孩子的困難,因為孩子第一課的生字寫得很好,只有少數幾個在某一兩個字上有小錯誤。是不是和我使用的教學策略有關呢?



*識字寫字的第一步從「觀察字」開始。怎樣觀察字?在指導時會強調些什麼?

一、字的觀察

1.字形:
(1)字的大組合。包括:部件、部首。
(2)字的小組合。即點畫的排列和順序。
(3)字的大空間安排。指的部件、部首所佔位子的大小。
(4)字的小空間安排。點畫間的空間大小,相對位置。
2.筆形:
(1)筆畫的樣子(筆畫名稱)
(2)筆畫的長短、走向(寫字運筆的方向)
(3)順序、各筆畫的相對位置。
(4)在字中的變化。(變筆、減筆等)

二、由字的觀察到下筆寫字

1.第一筆的起筆和停筆的位罝。
2.第二筆和第一筆的關聯,再到其他各筆畫間的關係。
3.搭配筆順和筆畫名稱做示範到練習。
4.筆畫的空間安排。
5.筆形的要求。(寫對到寫得好看)

或許有人會問:這麼多的細節,如何要求孩子做到?或者會懷疑小一的孩子能夠注意到這麼多嗎?注意這麼多有什麼幫助?

以自己的指導經驗來說,我發現一開始這樣教的確不太容易,而且要花很多時間。可是,真正落實後,孩子寫字的正確性高,也容易記住字,而且字也會更工整。(字的美不美和筆形的姿態有關,這部分小一生比較難做到,因為有一些小肌肉尚不夠成熟)

*由教學重點到實際的教學指導,有哪些關鍵提問或指導語
以第二課生字為例,這一課的生字組構和複雜性比起第一課來得多,而且才開始孩子對字的認識有限,要學生「拆」字是不容易的,那如何教孩子開始觀察字呢?有哪些類似的字放在一起教呢?
1.「你」
(1)這個字有哪一個地方和第一課教過字有一樣的地方?
(2)指著「亻」這個是什麼?(站起來的「人」;和「停」旁邊的「亻」一樣。)
(3)這個字還有你認識的部分嗎?(旁邊那個下面有一個「小」)
(4)那「小」的上面怎麼寫?(是先「撇」再一個「橫勾」)
【備註:從注音符號開始教基本筆畫名稱,進入國字前先教國字其他筆畫名稱並做練習。所以,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說出筆畫的名稱。】
(5)這個字可分成哪幾個部分?(「亻」和「」+「小」
(6)「亻」在寫的時候佔多大的位子?一半,還是比一半少?
(7)「亻」第一筆是什麼?從哪裡開始寫?第二筆呢?
(8)旁邊的字呢?先寫什麼,再寫什麼?
(9)第三筆的撇放在哪裡?和第一筆的位子差不多。
(10)「小」的豎勾和「亻」的豎停的位子一樣嗎?
【備註:教師邊提問理答,邊做範寫。】

2.「和」
(1)這個字有哪一個地方和第一課教過字有一樣的地方?(有木,上面多一撇)
(2)「禾」的旁邊是什麼?(雖然還沒有教「口」,但是孩子已經認識它。)
(3)如果用刀子把這個字分成兩半?兩邊佔的位子怎樣?誰大誰小?還是差不多?(差不多)
(4)「和」的第一筆是什麼?從哪裡開始?第二筆、第三筆⋯⋯
(5)「禾」這個字第五筆本來是捺,可是和「口」放在一起時,捺變成什麼,才不會和「口」撞在一起打架?(「捺」變成「長頓點」)
(6)「口」第一筆從哪裡開始寫?第二筆呢?

3.「我」
(1)這個字可以一刀切開來嗎?(不行,它都連在一起。
(2)先寫什麼?第二筆從哪裡寫到哪裡?
(3)第三、四、⋯⋯筆(依序問筆畫名稱、位置等)
(4)那「小」的上面怎麼寫?(是先「撇」再一個「橫勾」)
(5)「彎勾」要從哪裡開始?和第一筆的撇比,誰比較高?停筆的地方要比誰低?(邊問邊在字上用另外顏色的筆畫輔助線做比較)
(6)先寫「點」還是「撇」?

4.「向」
(1)這個字也躲著哪個字?(口)
(2)先寫什麼?第二筆從哪裡寫到哪裡?
(3)「口」怎麼放才好看?
(4)用不同色的粉筆加上空間標記,提示學生注意上下大右要留一樣大的空間。

5.「前」
(1)這個字有哪些部分你認識?(月、刂。)
(2)下面分成「月」、「刂」,那上面呢?(有一個「蓋子」)
(3)如果,我們把字的不同部分看成積木,這個字有三個不同的積木⋯⋯(畫三個長方示意,如相片。上面有一個,下面分成兩個,一個是月,一個是刀。)
(4)上面這個部分,先寫、再寫⋯⋯
(5)「月」呢?月的中間兩筆是什麼?找一找這一課的哪一個生字有很像月,但是又不太一樣的?
(6)腳的旁邊是「⺼」是「肉」部,中間是「點+挑」,長得很像不要寫錯了。(板書,並用不同顏色的筆寫「月」和「⺼」的不同處。)
(7)「刂」呢?是哪個筆畫?哪個長?

其他的生字都以類似的方式進行,若有特別不同的字,再針對細節(易錯)的部分做提示,而空間安排的問題,則故意寫一些不好的安排讓學生做比較。

*部件和部首教不教?怎麼教?
以往我們在教國字時,都會教「部首」,也會教學生透過「部件」的拆解認識字的組構。問題是:什麼時候開始教?要怎麼教?
認識一個字,其實包括「形、音、義」三個部分。學生一開始是「音和形」的連結,再來加上「義」來強化和深化字的認識。而部件和部首與字的形音義又有關聯,所以在教生字時必然要注意這些問題。但是,對小一生來說「部件」和「部首」的意義是抽象的,但是不使用這些語詞時,在指導和溝通時又很難說明,甚至有人覺得不用教這些「專有名詞」。而我個人則會在教學中適時帶入,但一開始先用孩子能懂的語言,後面才直接使用該語詞。
例如:這一課我帶入「部首」。一開始,我問學生:有沒有發現黑板上的字,有一些地方顏色比淺?才告訴學生那個部分叫做「部首」。接著,請學生找每個字的部首躲在哪裡。(抽學生到黑板上指,再貼上磁鐵標示,最後指生字卡上標示部首的地方,請學生唸出部首)
接下來,這些部首會成為認其他字的基礎。不過,要注意有相同部件的字,不一定是同部首。例如:這一課中有很多字有「口」,但不是全部都是「口」部。
請學生找這一課有「口」的生字,再說明都有口,但不是每個口都是部首。最後,學生還發現「力」和「心」兩個字重頭到尾顏色都一樣,就順便教了「有的生字本身就是部首」

*由識字到動手習寫,書空要不要?

學生在教師的提問和範寫中觀察字的組構和空間安排後,接下來呢?通常有幾種不同的做法,包括:書空練習、寫在白板和寫在生字簿。
上一課,我的做法是:請學生拿出生字簿,每個字描寫一遍,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不太注意筆序,只是跟著描字。所以,請學生暫停,拿出課本把每個字以筆順+筆畫名稱,口唸+手指描寫。
這一課,我在討論完各生字後,就直接請學生翻開課本的大生字頁,要求學生口唸筆序和筆畫名稱+手指跟著描寫。(本來要描寫生字一遍,但是因為課堂開始時,有學生吐了自己和別人一身。只好花了快10來分清理善後,所以,時間不夠進行。)
基本上,我不太用以前國小老師教我們的「書空」,因為學生亂筆亂畫效果不大。而現在低年級的課本上,都有標了筆順的大生字,用手指先練習描寫,依筆順唸筆畫名稱,以手指描寫來輔助記住字的樣子,比「書空」來得精確有效。記住筆順和筆形(筆畫名稱有助筆形的掌握)後,再進行描寫,可以減少學生盲目跟寫的問題。
而自己寫生字時,第一筆起筆位置的確定,學生更容易把字擺在十字格中好的對應位置。而部件大小和空間分配的提示,也可以幫助學生不只是把字寫對,還能進一步寫好。

OS:本來只想簡單記一下今天的教學⋯⋯結果一寫就停不了。
以往教生字時,這些討論的問題和指導語是自動跑出來,以致別人問我「你怎樣指導」時,我只能提出大概的原則,可是其實由無到有,由「教」到「不教」中間是有許多教學的細節,只是沒被突顯出來。
雖然,今天記下的還只是一個大致的教學樣貌,但是當中的一些提問是細膩的,希望對指導小一國字有困難的人有一些些參考和幫助。

二上翰林第3課〈種子找新家〉-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# 鴨子老師教學散記 -1070918 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 文章有沒有基本常用的架構?若能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課文中去找出常見的文章組構方式,是不是有助於孩子由段組篇的行文能力? 課文的架構圖如同房子的間架,基本間架立穩了,樓房才不會歪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