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

一上生活課程:和風一起玩~3

繼續「和風玩」的主題⋯⋯
延續孩子在戶外教學採索風的經驗,帶入「風和生活」的關係。搭配學習單,學生討論記錄了不同的風,及風對生活的幫助,及可以用風玩的玩具,最後才是動手做可以和風玩的玩具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思考的是:
怎樣由教師訂定的教學內容,變成是孩子想要的學習內容,讓教學由「教師主導」變成「兒童為中心」?或者說,相同的活動(教材)內容,從「教師教學」變成「學生學習」的關鍵是什麼?
*今天,我的目標是讓學生動手做「利用風才能玩的玩具」。
如果依照課本進行,教師的做法大多是:先介紹該次要做的東西,播放電子書或示範做法,然後發下材料一起做,做完出去玩⋯⋯
同樣的活動,加入「兒童為中心」的教學思維,就要把「教師要孩子學的」變成「學生自己主動想學(做)的」,雖然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一樣的,但是最大的差異在過程中加入了「主動性」和「自主學習」。


*我的做法:
1.請學生發表哪些玩具要利用風才能玩?(以學習單讓學生先記下已有的經驗)
2.討論大家提出的玩具能不能自己動手做?
3.再討論可以自己動手做來玩的玩具中,想做的先後序順。
(雖然,今天要做的「龍捲風」是教材中預訂的,不一定孩子會提到,也不一定會是想做的第一名。所以,若票選後不是第一名。我會說:大家很想做OO,不過現在沒有材料,大家回去準備下次上課做。現在,教室裡有oo可以做「龍捲風」,我們先來做這個⋯⋯)
4.針對要做的東西(活動)討論或說明做法。
5.提供材料和工具,放手讓學生去做。

小一生常說:我不會。
我通常這樣回應:就是不會,才要學習和練習。/我會教你方法,每個人都要自己動手。/遇到困難要自己動腦想辦法。/你可以請會的人教你。

以今天做的「龍捲風」來說,孩子的困難在撕紙一不小心就破,及打洞+綁線。
而打洞部分,我準備了鑽子先幫他們打一個小洞,後面學生自己再用鉛筆加大。因為,考慮小一使用太尖的東西還是不夠安全,所以這部分由我處理。
而綁線部分,本來是穿過去,線頭打結再貼膠布固定,線的另一邊要綁在竹筷上。我則改變做法,用更簡單的方式。以較長的線穿過去,抓住兩端線頭打平結兩次。另一端綁或黏在癈紙做成的紙捲。(也可以不加,手直接抓線就好。我給的是較粗的線,所以手直接可以抓。)
至於,不小心撕破或玩到斷掉的,就自己想辦法修理囉。(教室有膠帶台,學生自動就會詢問可不可以用⋯⋯)
較粗的彩色棉線比較好操作,預先剪好上課更從容




做完之後呢?自然就是去外面玩囉~
而校園小、學生多,不放心太開放的玩。就來個分組比賽,一次幾個人向前跑,其他人當裁判觀察誰的轉得好。玩一趟後,一定有「掛掉」的東西,這時一定有人不甘心還想繼續,我把預先帶出來的膠帶拿出來,開放「修理」時間,等都修好了再玩第二遍。
接著再問:為什麼有人做的不會一下子就壞了?有人做的才玩兩次就都不能玩了?
學生會發現撕的時候沒有小心撕,有小小撕破的地方很容易就斷掉。有人則發現,好像另一個形狀的轉起來比較好看,也比較不會斷。⋯⋯這時候,學生就很想再做、再試。所以,就回教室再做第二個⋯⋯(時間若不夠,就下課或回家繼續囉⋯⋯)


有技巧的讓學生「做決定」,就能把老師要做的變成學生想做的!
而「想要」就是最好的「學習動機」!
哈哈~學生唯一不想下課的課是「生活課」!
這是下課時間,不太會做的就請教做好的人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二上翰林第3課〈種子找新家〉-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# 鴨子老師教學散記 -1070918 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 文章有沒有基本常用的架構?若能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課文中去找出常見的文章組構方式,是不是有助於孩子由段組篇的行文能力? 課文的架構圖如同房子的間架,基本間架立穩了,樓房才不會歪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