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

一上生活課程:和風一起玩~1

生活課程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⋯⋯
一上的生活課程進入以「風」為主題的第四單元,要如何展開探索與學習呢?
除了課本中提供的問題情境外,還有沒有更貼近孩子的開始呢?

進入11月東北季風轉強,台東開始飽受風砂之苦。而今年的教室剛好又處於「風口」的位置,所以上課時,風大得不得了,不得不把門窗關上或關小,而且就算如此,沒多久桌上、櫃子、地板⋯⋯到處都是沙沙的。雖然很討厭,卻是一個好話題⋯⋯

1061107
第一節課  找風
【情境導入主題】
進入主題時,我說:奇怪?為什麼最近明明才擦完桌子,可是過一下子桌子又摸起來沙沙的?
這時,學生開始七嘴八舌的說:是風沙啦!有風飛沙。(台語)⋯⋯還有人說:是沙塵暴。
我接著問:沙塵暴?有嗎?你有看到它在我們旁邊暴了?
小孩楞了一下!然後,又開始㗭㗭窣窣⋯⋯
我再追問:那到底是誰把沙子帶進來?是有人拿沙子撒在桌子上嗎?
有一個小孩說:操場那裡有一個沙坑,風很大把沙子吹起來,就跑到教室了。
有人說:旁邊有土的地方,風一吹就吹進來了⋯⋯
我說:喔~是風?真的有風跑進來?有人看見風跑進來嗎?現在有風真的跑進我們教室嗎?
【關鍵問題】風看不到,你怎麼知道有風?請找一找風躲在哪裡。
【探索活動】1.找一找教室裡的風。2.到校園裡找風。3.記錄與分享發現的風。

第二節課  捉風
【問題意識】
探索分享後,孩子發現用眼睛、耳朵和身體(皮膚)等不同的方法找到風的存在。我接著問:風到處都有,而且風很調皮跑來跑去的,有沒有人可以把風捉住呢?請說一說你想到的方法。(搭配學習單記錄自己的想法)
【探索活動】1.提供材料給提出不同方法的小朋友驗證。2.用塑膠袋捉風,感受風的存在。(袋子變的鼓鼓的,不能壓下去;把風擠出袋子吹到臉上涼涼的;用力拍袋子,「碰」的一聲風全部跑掉了。)

(星期二的下午又忙又累⋯⋯來不及拍照呀!相機明明就刻意拿出來和帶出去。只有,補拍的學習單記錄。)




1061109
第一節  我知道的風/把風變出來
【整理前次活動及學生既有的經驗】
我想要知道在開始其他有關風的活動前,孩子對於風有哪些先備經驗,也準備以心智圖的整理為起點做問題的延伸做後續的探索活動。
我問在黑板中央寫下「風」,問:關於風,你想到什麼?或知道什麼?
將學生的答案寫到黑板上,新的答案出現時,我會再問:這個答案要放在哪裡?
例如學生最先提出來的是「颱風」,接著有人說「龍捲風」,我就問:龍捲風要寫在哪裡?學生說要和「颱風」放在一起。接著,有人說「風車」,我一樣問:放哪裡?要和颱風、龍捲風放一起嗎?全班都說:不行,要另外放。
最後,黑板呈現了學生目前腦袋裡的風,我再追問:放在一起的它們可以說都是什麼?用孩子的話把分類的想法用紅筆標示,幫助學生找到分類,學習歸納和統整 。

【由孩子的想法引發新的探索問題】
在討論中,學生提出電扇、扇子和冷氣是可以有風的東西。
我接著再問:所以,除了大自然的風,我們也可以把風變出來?真的嗎?
一問真的嗎?孩子馬上說:真的。有的則開始做搧的動作,表示真的可以有風。
看到學生進入「陷阱」,我再追問:有哪些方法可以有風?用什麼可以變出風來?請學生先想一想、記下。(4-1學習單的第三題)

【分享想法、驗證想法】
1.分享變出(製造)風的方法。(板書下來)
2.親自體驗並驗證想法。


【探索中的探索】比一比誰變出的風比較大
1.看誰最厲害,可以變出很大的風。
2.用一張紙,想辦法可以製造出最大的風。
3.怎麼比,才知道風比較大?
依學生提的幾種方法,討論「比的方法」好不好?能夠看出來真的比較大。
剩下的時間,就讓孩子自己去試。
4.隨機抽出參賽者,先驗證其中一種比法可不可行,也檢驗各自的做法。
5.留下伏筆。今天,只用了一小張紙試,回去想一想怎樣做會更好,下個禮拜我們再正式再比一次。(可以做大扇子和風車,看接下來孩子想做什麼)







第二節  《我是風》繪本/察覺風的特色/語文聯結
1.播《我是風》的試讀影片(書的前三分之一),整理風在不同地方造成的現象,搭配學習單記錄聽到的故事內容。
2.以書再讀一次,檢視答案後,繼續再唸中間的故事內容。搭配學習單問:為什麼愛玩的風說他也有不快樂的時候。因為,風沒有自己的聲音、顏色和樣子。
3.思考為什麼故事會這樣寫。因為,風看不見。(發現風的特性)
4.創意延伸:想像自己是風,會是怎樣的風?會跟誰玩?會做什麼事。
(另一個伏筆⋯⋯)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二上翰林第3課〈種子找新家〉-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# 鴨子老師教學散記 -1070918 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 文章有沒有基本常用的架構?若能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課文中去找出常見的文章組構方式,是不是有助於孩子由段組篇的行文能力? 課文的架構圖如同房子的間架,基本間架立穩了,樓房才不會歪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