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

1061230閱讀與寫作研習-看【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】的應試策略

・寫在研習內容摘記之前⋯⋯【講者為黃連從老師,台東大學附小退休教師。】

如果,考試總影響著教學,那麼透過試題如何影響教學?改變評量的方式是不是也能轉變教學?雖然,我們不該只為了考試而學習、成績也不是唯一,但是取得好的成績表現總是給自己爭取多一點「選擇」的機會。這樣的話,我對自己的孩子說過。
1230的研習是是此系列研習的最後一場,原本的對象是現職教師,但是參與者不多,反倒是來了一群高二的學生,所以研習的前半段以高中學測中的寫作試題為「材料」,談如何讀與寫?      
表面上在解決「考試」的問題,但從當中我看到的是「依不同的目的、材料做不同的讀寫教學,才是多元讀寫!」因此,決定將研習內容再次整理摘記,相信有助思考如何融入現場教學中⋯⋯

 一、由「讀題」到「破題」

1.目前的「寫作測驗」和以往的」命題式作文不同,通常會給一篇閱讀材料,再依據內容設定寫作的要求。面對這樣的測驗形式,如何進行「閱讀」才能快速、有效?
A.從前面的「閱讀材料」開始,一路讀到「寫作題目(問題)」。
B.先從後「寫作題目」讀起,再開始讀「閱讀材料」。
A的閱讀方式,可能會在閱讀時引出許多不同的個人經驗,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動,而且讀到後面的「問題」時,勢必要回頭再重讀文章抓取細節,以致停留在文本上的時間較長,不利於有時間限制的考試場上;而B的閱讀方式,在針對考試求取高分的目標上,是較佳的閱讀策略,因為讀「問題」後先抓住答題(寫作)的要求,再到閱讀材料中抓取考試需要的「重點」,在寫作答題時比較不會「答非所問」。

2.怎樣快速掌握「閱讀文本」的重點以做「破題」?
通常此類考試提供了「閱讀文本」,要應試者依文本內容加入個人觀點做「寫作」(答題),所以要取得高分首先要對「文本」有正確、深入的閱讀理解,讀出作者行文的中心思想,更要讀出命題者選擇該文本的「用意」,才能「一擊中的」正確「破題」。
讀出「題目」的要求及答題「重點」後,宜直接做標記以提示自己注意。回頭進行閱讀時,也要邊讀邊用不同的畫記方式對文章中的「關鍵語句」做摘記,同時還可透過一些策略幫助自己「抓重點」,例如:
1)使用「概念階層圖」方式,將相同的概念段落合併,加上小標題,理出概念的上下階層的關係。
2)利用「心智圖」方式,抓重點整理自己的想法。
3)針對命題做「眉批」,一邊破題一邊摘寫以找到自己的觀點。
4)善用「表格」形式做比較或找出正反意見。(此點是我加的)

3.除了回答題目要的之外,如何爭取更高的分數?
正確掌握題意,讀懂文章與「寫作要求」間的關係外,還可以透過一些技巧為自己爭取「加分」的機會。其重點在讀出別人沒讀出的細節和文章的寫作特色,依此再提出更高層次的觀點。就閱讀文本來說是作者的「弦外之音」,就寫作答題來說則是「獨創的見解」。
要做到這個層次,則需從平日的閱讀來豐富自己,透過閱讀「哲學」的書籍做思想的訓練,提高「批判思考」的能力,在文章中適時「引用」,讓「知識成為力量」。

4.依文體結構掌握閱讀材料
閱讀材料依文體大致可以區分為兩大類,一是含事件(故事)結構的「記敘文」,另一是說明或議論的的「論說文」。不管是哪一類的文章,都有著基本的文章姞構,所以用基本的文章結構可以很快找到重點,掌握閱讀的文本。
1)記敘文:基本上是(背景)+原因+經過+結果+(回響),當中包含時間順序或因果關係。〔若是記景物的文章,則還有空間順序。〕
2)論說文:通常含前言+申論+結論,前言會先提出論點,申論部分安排論據以技持論點,最後依論證的結果提出結論呼應論點。
〔好的文章通常都能「首尾呼應」,所以閱讀和寫作時都要特別注意〕

 二、「破題」後的下筆的書寫(答題)技巧

1.依字數的要求做時間的分配,注意書寫的速度。
2.掌握文章布局(寫作架構)以「起--轉合」安排書寫內容。
3.注意「首尾呼應」。
4.善用修辭技巧做為文章的「破題」,一開始就要抓住閱卷教師的目光。
5.引用「名言、佳句或成語」可顯示平日閱讀的功力,強化自己的觀點。

 三、從考試型式了解應具(需要)具備的能力

1.抓重點的能力,即「綱要式閱讀能力」。
2.做判斷及決定的能力。
3.能提出觀點,是思想的人。(對人生、對生活有自己的想法)
4.文筆。以文字產出思想,即表達的能力。

以上摘記,雖是針對「應試」,但是從內容來看,可以檢視及反思:教學現場中的讀與寫。如果,試題背後要看到的「能力」有這些,那麼在體制下的學習是否培養了這些能力?
但是,還要注意的是考試需要的能力外,孩子成為一個「人」,在他面對「生活及人生」時,還需要具備哪些其他的讀寫能力?
其實如飲食般,唯有「多元」不偏食,方能「健康」和「健全」!在2017的最後一天,以此文回顧並自勉,也將它做為2018的新年禮物和大家分享。






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

106鴨子老師再遇小一生-1227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5

用架構(概念階層圖)記課文事半功倍

小一課文雖簡單,但是細讀之,覺得除了有很多基礎的東西含在裡頭外,且正好因為簡短,一次一個重點剛剛好。學習有方法,記住課文更簡單。
  • 國語課第四課〈玩玩具〉教學簡記
1.第一次四課的單元內容統整
孩子發現第一單元的四課都和「玩」有關係,而玩可以是玩某個東西,或玩某個活動、遊戲。例如:第一課〈木頭人〉指的不是東西是玩遊戲,而第二課〈兩人三腳〉和第三課〈吹泡泡〉也都是活動,第四課〈玩玩具〉則是玩東西(物品)。而玩玩具的第一個「玩」是動作,後面的玩和具要合起來,指的是用來玩的東西(物品)。【教學背後建立的是詞性的概念。】


2.第四課的簡單概念圖
這一課是並列式的課文,總共有兩段。題目是「玩」玩具,所以第一段寫玩玩具火車,第二段則是玩玩具小火車。兩段句數數相同,句子的形式類似。反覆的形式正好符合低年級的發展特性,而且可以學習「照樣造句」。有機組合的照樣造句,就可以成為仿段或仿怍了。

  • 國語第五課〈我不怕〉

1.第五課的題目雖是「我不怕」,但是前兩段其實在寫令件者害怕的事,最後一段才點出「我不怕」的原因。課文是按事件先後順序安排,也可以看成「分說-總說」的形式,只是兩個分說有時間先後的問題,故不能掉換順序,與第四課玩玩具的並列結構不同。
2.一開始引導學生注意題目與各段的關係,也發現雖然第一、二段未說作者害怕,但實際上作者的心情是緊張、害怕的,且從媽爸抱及安慰的話可以證明作者是本來是害怕的。而最後才合起來說「因為和爸媽在一起所以「我不怕」。
3.在邊討論的過程,邊以架構整理重點,及延伸討論的內容,讓學生掌握課文的句子寫作方式。最後再以課文中出現的句型進行照樣造句的練習。

建立段落寫作的基模

  • 國語第七課〈玩泥巴〉  (第六課忘了拍)

1.第七課課文只有一段共三句,雖課文為詩歌的形式,但是若以散文的段落組成來看,這三句可視為「主題句-發展句-結論句」。但是,在教學時以「先說-後說-再說」來說明。同時把完整的一段比做一條魚,完整的魚會有「頭-中間-尾巴」,讓學生發現要把一件事說清楚,至少要有三個部分。
(1)開頭:先說要寫什麼?也就是主題(題目) ,要寫的重點。
(2)中間:要寫的主要內容。中間要寫清楚,所以要寫得多一點,句子也會長一點。(一句的話,中間會有好幾個逗點;以後課文變長的話,中間就不只一句,會用很多句來寫。)
(3)結尾:就像故事的結局或結果一樣。而寫完一件事後,常常會用自己的感想做結束。(感想是感覺+想法)
2.教學時:
(1)先找幾句
(2)依「先-再-後」討論各句重點,邊討論邊板書成為課文寫作結構的提示。
(3)找第二句逗號分開陳述的內容,討論作者玩泥巴時做了哪些東西,並與標點符號的關係做對應。
(4)找第三句中的「感和想」,討論:為什麼「結語」寫「好像我的家」,深化對「好像」一詞十日心戈認識。(前面孩子學過了「比喻」,知道比喻要有A和B兩個東西,而兩個東西之間要有某些地方一樣才能用A來比做B。)
(5)請學生回家寫國單時,除了用本課學過的字詞寫出一段話之外,還能注意寫的時候可以有三句,包含先說(主角)-再說(怎麼樣)-後說(結果/結尾)。

目前,課文較短但是每課的寫作結構安排各有不同及類似處,先建立「先說-再說」的概念後,又加上「先說-再說-後說」等基本的文章組構方式,課文當中也隱含了不少摹寫技巧,在照樣造句中做了練習,接下來可以引導孩子再去注意,相信一課一個小重點,慢慢一點一滴的累積,孩子將來可以更深入讀懂文章,也學習到寫作的形式及寫作的手法

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

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4-先再後的三段式記事短文

106鴨子老師再遇小一生-1130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4


*第三課課文及架構分析:

1
先 說
你來吹,
我來吹,
風兒也來吹一吹。
2
再 說
大泡泡,
小泡泡,
一個一個往上跑。
3
後 說
你來追,
我來追,
風兒快來一起追。
 
大家和風一起吹泡泡,泡泡往上跑,大家一起追。


*主要教學流程
一、由背課文到找各段綱要
1.這一課有幾段?請學生依段背出課文,教師一句一句寫下來。
2.書寫時,用不同粉筆做句型的提示。(如板書)
3.第一段有什麼角色(人)?【你、我和風】
 
他們在做什麼事?【吹泡泡】
4.第二段在寫什麼?
4-1大、小、一個一個是在寫泡泡的什麼?【泡泡的外形】
4-2往上跑呢?【泡泡的動作】
4-3所以,第二段是寫泡泡的什麼?【泡泡的樣子】
5.第三段有什麼角色(人)?【你、我和風】
 
他們在做什麼事?【追泡泡】
(邊討論邊用不同顏色粉筆板書加註,此部分為各段的綱要,可以做為記背課文的提示;同時也在示範抓「綱要」。)

二、各段形式、句型掌握到使用字詞的比較
1.三段的課文有什麼地方很像?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?
1-1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三句有什麼地方一樣?
1-2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三句有什麼地方不一樣?
2.第一段說「風兒也來吹一吹」,可不可說成「風兒也來一起吹」?
3.把第三段的「風兒快來一起追」,改成「風兒快來追一追」,意思一樣嗎?
差不多?還是完全不一樣?
4.第一段用「也來」,第三段是「快來」,這兩個語詞的意思一樣嗎?差別在哪裡?交換好不好?為什麼?

(在課文中語詞的類義詞的替換,除了減少重被使文章更生動外,也會形成不同的情緒線變化)
(也來和快來都有邀請別人一起的意思,但是語氣強度上「快來」比「也來」的情緒強度較高;另外,也有主被動的差異,「風兒也來」時,風比較是主動的,「快來」時,則有被催促要加快的意思。)


三、課文句型練習
1.疊字詞:一個一個(一個和一個一個有什麼不同?)
2.短語:一個一個往上跑
3.句子:風兒快來一起追。(誰+快來+做什麼)
註:在課文句子上標示句型提示。

四、從文章布局到各段重點、綱要形成課文大意

1.說明「在說一件事情時,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才會清楚。所以,在說的時候按順序會『先-再-後』。
2.這一課有三段,按順序是「先說-再說-後說」。
3.第一段先說有誰?做什麼?
4.第二段再說:吹出的泡泡怎樣
5.第三段後說:有誰?做什麼?
6.你我和風合起來用一個語詞來說嗎?用哪一個?
7.大意填空。

教學思考:

原本預訂的教學目標是:課文句型的仿說。
但是想讓「照樣造句」和「讀寫」做更有意義的結合,也想讓孩子感受到「用字遣詞」的差異,做「有感閱讀」⋯⋯
一開始是讓學生背課文我邊板書做為抓句型的基礎,為此目的而板書時,我刻意採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書寫,好讓段形式和句型更為明顯。在邊提問討論時,又想: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記憶課文呢?當這樣深入再討論時,我們就慢慢形成了這一課的課文架構分析。
一開始學生在背課文時,會都背成「也來」,但是第三段是用快來。有的孩子提醍別人第三段用的不一樣?引發我去追問:為什麼兩個用詞要變化?或許只要要多教一個生字?
但是,仔細再想想這兩個語詞還是有所差別,作者在使用時一定有所考量。
雖然課文真的很簡單,但是慢下腳步來閱讀,才更體會到用字遣詞的差異,也對文字更有感覺⋯⋯

二上翰林第3課〈種子找新家〉-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# 鴨子老師教學散記 -1070918 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 文章有沒有基本常用的架構?若能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課文中去找出常見的文章組構方式,是不是有助於孩子由段組篇的行文能力? 課文的架構圖如同房子的間架,基本間架立穩了,樓房才不會歪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