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

把教學藍圖變成學習地圖-動機篇


鴨子老師教學散記

1070831把教學藍圖變成學習地圖-動機篇



  • 教學背後的思維

每接一個班級,我都會預想在與孩子共同學習的兩年中,我究竟要把孩子帶進何處?換句話說,那叫「願景」,或者說我心中的「兒童圖像」。然後,我會設定各學年、各學期的領域學習目標,找出當學期的教學重點⋯⋯在心中有一幅「教學藍圖」,只是這藍圖怎麼成為孩子的學習地圖?以往,這樣的想法或許是隱而不顯的,但是開學前汪履維教授那番話提醒了我,把這樣的思維拿來時刻檢視課程設計及教學作為⋯⋯
今天的國語課預計的進度是「語詞教學」,一般的教學模式大都是語詞認讀,接著採不同的語詞教學法促使學生理解詞義,例如:實物或圖片展示、動作示意、口頭解說、例句說明等等,然後再來個評量小遊戲,透過閃卡、抽讀確認學生學習結果。這是完整的教學,只是這樣就夠了嗎?
在低年級的國語教學中,「生字語詞」的教學時間向來都不少,畢竟那是閱讀理解的先備條件,只是能不能逐漸縮短到變成自學呢?有沒有不同的教學模式呢?以往來說,我在一年級即開始教識字寫字策略,從一開始一課要花兩三節,到只要一節或半節,到了二年級可以數課一起教,甚至幾乎可以不用教。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力提升了,但是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自主學習了?還是說,一切都是老師「逼」的?

  • 把老師的教學動機變成孩子的學習動機

有了這樣的反思,在今天的教學行動中,我做了這樣的改變⋯⋯一上課,我對孩子說:
升上二年級了,我們的國語課會有一些不一樣,以前教生字會一個一個教,然後教完生字我們會上「造詞」、再上語詞、造句⋯⋯,可是這學期要加上新的挑戰,不只是要這些,老師希望大家可以慢慢寫出好的、完整的句子,還要把句子組成段,再變成短文。雖然一年級我們也有做這些事,但是只是寫出來而已還不夠好⋯⋯那一年級你們已經學會認字寫字的方法,也很會造詞了,還需要老師一個一個教嗎?聽了老師說了這麼多,孩子自然是回答:不用。然後,我再問:為什麼不用?那不用花時間教這個,那我們還可以做什麼?
在進入教學前,我又問了一次:你準備好接受挑戰了嗎?今天的回家功課有「造詞單」,我們沒有先在上課中讓大家一起造詞你回家可以完嗎?你可以有哪些方法幫助自己完成?(學生提了:自己想、查字典、看生字甲本)
接著,我告知今天的學習目標:認識本課語詞的意思,用本課語詞造句,並試著成為一段短文。(同時,說明回家功課造詞外,還要選用本課語詞寫成句子、組成小短文。)我說:要完成挑戰,首先要了解語詞的意思,才能寫出正確的句子,句子組合在一起才不會怪怪的。然後,才開始進入教學。

  • 用挑戰學習任務維持動機

這一課第一個語詞是「相簿」,我問:什麼是相簿?你會怎樣跟別人說明這個語詞的意思⋯⋯還延伸到電子相簿,比較不同世代的相簿,讓這個語詞不只是一個「名詞」。接著,其他語詞也試著由孩子做說明,也練習造句。同時,把回家功課的任務在教學中做了舉例和練習。(課文的句子拆解,不就是一個一個的語詞嗎?讓孩子試著替換和重組,就會用到多個語詞寫成句子。)
後來,還有一個語詞「生活」。這個語詞我們常常說、也會用,可是要用語言來解釋可就難了,而且照辭典上的解釋唸意義也不大。所以我說:有人不了解這個語詞的意思嗎?可是這個語詞好像不容易用一句話來說明,怎麼辦?這子孩子試著用例子來對「生活」一詞做詮釋,後來我們得到的答案是「和人活著有關的所有的事,都是生活。」孩子提出這樣的意見,讓我眼睛一亮,決定再「加碼」。

  • 擴展學習的意義⋯⋯

於是,我追問:那生活包括什麼?哪些是和人活著有關的事?然後,我們討論到生活有「食衣住行」和「育樂」,這時有孩子問:什麼是「育」?有人說就體育嘛!我說還不只唷,其實「育」有「養育」「教育」的意思。可是,為什麼人活著還要有「育」和「樂」⋯⋯然後,我們談及了生存、生活和生命不同的意義⋯⋯在這個教學段落結束前,我問:人和動物的不同在哪裡?接著說:我們人不只是要活著而已,還要不斷學習。而且,我們的生活不能只是自己好就好了。為什麼呢?⋯⋯在一段全球化議題中做結束。我在與孩子的這段對話中,埋下了「自發(自主學習)」和「共好」的種子,期望孩子慢慢可以體會。
我的教學,是不是也多了一點點不同?下一課呢?能不能把「互動」再多加一點?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二上翰林第3課〈種子找新家〉-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# 鴨子老師教學散記 -1070918 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 文章有沒有基本常用的架構?若能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課文中去找出常見的文章組構方式,是不是有助於孩子由段組篇的行文能力? 課文的架構圖如同房子的間架,基本間架立穩了,樓房才不會歪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