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

二上翰林第3課〈種子找新家〉-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
#鴨子老師教學散記-1070918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文章有沒有基本常用的架構?若能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課文中去找出常見的文章組構方式,是不是有助於孩子由段組篇的行文能力?
課文的架構圖如同房子的間架,基本間架立穩了,樓房才不會歪斜,可以從小樓房變成大別墅,再發展成各種不同的大厦高樓。
《種子找新家》這一課雖然是詩歌,但是從文章的布局來看是先分說再總說,也就是前3個自然段是一個大的概念段,在介紹不同種子找新家的方法,最後第4段做總結點出題目,也說明種子找新家是為了生根發芽長大。



教學一開始,複習以前學過的課文基本分段,通常可分成「首--尾」三大段,並回憶第一課課文的寫作安排。但是,有時文章不一定是這樣,例如才上完的第2課,就是分成兩大段,因為第2-4小段是講同一天發生的事情。

接下來才進入本課的段落分析與課文架構整理:
我的提問是:這一課分成兩大段或三大段,為什麼?
學生發現第1-3段在說不同種子找新家的方法,第4段和前三段不同。
接著,從題目分析開始,再找自然段的重點,提問討論並板書記下學生發表的內容:
1、分析題目(課名)的組構,找出這一課主要的內容重點是什麼?
學生發現「種子」是點出要寫的主角,但重點在「找新家」,尤其是「找」,找是重點。
2、從題目的關鍵看各自然段的重點。
學生提出第一段是寫昭和草的種子,第二段是鬼針草,第三段指甲花;最後一段才點出種子找新家,找到後會生根、發芽、長大。
3、從課名和各段重點整理課文架構,請小組討論發表,最後師生共同整理出的結果如下:


4、由架構回想課文內容,檢視並修改架構。
一開始學生討論整理的是「鬼針草刺刺的」,發現「刺刺的」不容易背出課文,若以課文的文句「像小小的針」改成「鬼針草像針」會更好。

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

翰林二上「我的相簿」&康軒三上爸爸的相簿(舊版)比較閱讀


#鴨子老師教學散-1070905
翰林二上「我的相簿」&康軒三上爸爸的相簿(舊版)比較閱讀

原課文:翰林二上「我的相簿」 


比較閱讀:康軒三上爸爸的相簿(舊版)



比較閱讀關鍵提問:

這篇和課本寫的內容和方式有哪些地方很像?為什麼你這樣說?

教學簡要流程與記錄:

學生首先提出的是:都是在寫「相簿」。
接著,有小朋友說:它們都有按時間排?
我追問:為什麼?你從哪裡知道的。
學生繼續說:第二段有「小娃娃、小孩子、小學生」。
接著其他學生又陸續提出「都和成長有關係」、「都可以說故事」、「都有開相簿」「會有一些重複出現的語詞,例如:翻開、時間的腳步」⋯⋯
我再問:那不一樣的地方呢?
學生發現課文是三段,內容比較短;補充閱讀的那篇有四段,寫的內容比較多,語詞也比較難(字的筆畫比較多,例如:「翻」開)
基此,我再帶學生討論整理出課文的架構:(前一天已整理出原本課文的架構)
我先說,題目是什麼?作者用哪些語詞重複來說明這本相簿?
(在黑板寫下題目,及重複出現的「時間故事」)
接著以上學期教過的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,帶學生以「首--尾」,將自然段的做功能段的歸併,讓學生發現文章首段和尾段的主要功用,而寫文章時要注意「首尾呼應」。
再來,重點放在第23段的綱要及內容重點討論,思考為什麼作者說「看到時間的腳步」,發現兩段各選三張相片,三張相片的內容都有時間變化,是由小到大,由年輕到比較老。而第2段是爸爸小時候的相片,第3段都是長大結婚後的,也有時間。最後,再思考與主題的關聯,發現我的相簿是作者的成長,爸爸的相簿則是作者爸爸的成長,而相簿裡的故事都在說成長的故事,而且這些成長的相片讓人覺得很開心。

由閱讀到寫作-仿寫單設計與提示:

最後的活動是,說明仿寫單的創作重點,共同討論以舉例的方式提示可能的取材內容,例如:「定題」,學生除了寫自己的相簿,也可以寫不同人的相簿;給相簿一個形容詞,仿寫課本的句型,在仿寫單中以括號填空或留空行等做提示。




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

把教學藍圖變成學習地圖-動機篇


鴨子老師教學散記

1070831把教學藍圖變成學習地圖-動機篇



  • 教學背後的思維

每接一個班級,我都會預想在與孩子共同學習的兩年中,我究竟要把孩子帶進何處?換句話說,那叫「願景」,或者說我心中的「兒童圖像」。然後,我會設定各學年、各學期的領域學習目標,找出當學期的教學重點⋯⋯在心中有一幅「教學藍圖」,只是這藍圖怎麼成為孩子的學習地圖?以往,這樣的想法或許是隱而不顯的,但是開學前汪履維教授那番話提醒了我,把這樣的思維拿來時刻檢視課程設計及教學作為⋯⋯
今天的國語課預計的進度是「語詞教學」,一般的教學模式大都是語詞認讀,接著採不同的語詞教學法促使學生理解詞義,例如:實物或圖片展示、動作示意、口頭解說、例句說明等等,然後再來個評量小遊戲,透過閃卡、抽讀確認學生學習結果。這是完整的教學,只是這樣就夠了嗎?
在低年級的國語教學中,「生字語詞」的教學時間向來都不少,畢竟那是閱讀理解的先備條件,只是能不能逐漸縮短到變成自學呢?有沒有不同的教學模式呢?以往來說,我在一年級即開始教識字寫字策略,從一開始一課要花兩三節,到只要一節或半節,到了二年級可以數課一起教,甚至幾乎可以不用教。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力提升了,但是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自主學習了?還是說,一切都是老師「逼」的?

  • 把老師的教學動機變成孩子的學習動機

有了這樣的反思,在今天的教學行動中,我做了這樣的改變⋯⋯一上課,我對孩子說:
升上二年級了,我們的國語課會有一些不一樣,以前教生字會一個一個教,然後教完生字我們會上「造詞」、再上語詞、造句⋯⋯,可是這學期要加上新的挑戰,不只是要這些,老師希望大家可以慢慢寫出好的、完整的句子,還要把句子組成段,再變成短文。雖然一年級我們也有做這些事,但是只是寫出來而已還不夠好⋯⋯那一年級你們已經學會認字寫字的方法,也很會造詞了,還需要老師一個一個教嗎?聽了老師說了這麼多,孩子自然是回答:不用。然後,我再問:為什麼不用?那不用花時間教這個,那我們還可以做什麼?
在進入教學前,我又問了一次:你準備好接受挑戰了嗎?今天的回家功課有「造詞單」,我們沒有先在上課中讓大家一起造詞你回家可以完嗎?你可以有哪些方法幫助自己完成?(學生提了:自己想、查字典、看生字甲本)
接著,我告知今天的學習目標:認識本課語詞的意思,用本課語詞造句,並試著成為一段短文。(同時,說明回家功課造詞外,還要選用本課語詞寫成句子、組成小短文。)我說:要完成挑戰,首先要了解語詞的意思,才能寫出正確的句子,句子組合在一起才不會怪怪的。然後,才開始進入教學。

  • 用挑戰學習任務維持動機

這一課第一個語詞是「相簿」,我問:什麼是相簿?你會怎樣跟別人說明這個語詞的意思⋯⋯還延伸到電子相簿,比較不同世代的相簿,讓這個語詞不只是一個「名詞」。接著,其他語詞也試著由孩子做說明,也練習造句。同時,把回家功課的任務在教學中做了舉例和練習。(課文的句子拆解,不就是一個一個的語詞嗎?讓孩子試著替換和重組,就會用到多個語詞寫成句子。)
後來,還有一個語詞「生活」。這個語詞我們常常說、也會用,可是要用語言來解釋可就難了,而且照辭典上的解釋唸意義也不大。所以我說:有人不了解這個語詞的意思嗎?可是這個語詞好像不容易用一句話來說明,怎麼辦?這子孩子試著用例子來對「生活」一詞做詮釋,後來我們得到的答案是「和人活著有關的所有的事,都是生活。」孩子提出這樣的意見,讓我眼睛一亮,決定再「加碼」。

  • 擴展學習的意義⋯⋯

於是,我追問:那生活包括什麼?哪些是和人活著有關的事?然後,我們討論到生活有「食衣住行」和「育樂」,這時有孩子問:什麼是「育」?有人說就體育嘛!我說還不只唷,其實「育」有「養育」「教育」的意思。可是,為什麼人活著還要有「育」和「樂」⋯⋯然後,我們談及了生存、生活和生命不同的意義⋯⋯在這個教學段落結束前,我問:人和動物的不同在哪裡?接著說:我們人不只是要活著而已,還要不斷學習。而且,我們的生活不能只是自己好就好了。為什麼呢?⋯⋯在一段全球化議題中做結束。我在與孩子的這段對話中,埋下了「自發(自主學習)」和「共好」的種子,期望孩子慢慢可以體會。
我的教學,是不是也多了一點點不同?下一課呢?能不能把「互動」再多加一點? 

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

關於低年級孩子的寫字問題



有小一媽媽看了我分享的文章問:孩子的字不好看,有沒有什麼教法?
首先,我要說:硬筆字的教學不是我的專長,而且我的硬筆字只能算得上整齊,離「美字」有一段距離。而寫出一手好字,是我還在努力的一件事⋯⋯
就教學來說,首先是診斷孩子的困難點為什麼字寫不好?我覺得可以從「生理、心理、認知和技能」四個面向來看。
1.就「生理」部分來看:孩子手部的小肌肉是否夠成熟,可以控制運筆的方向和施力大小?有些孩子手指握力不足,所以寫字很吃力,也影響他無法控制好方向,所以直筆不直、橫畫不平,字總是歪歪斜斜的,而且字會大大小小,筆畫的長短也很掌控。
這是孩子字寫不好的第一個原因,如果遇到這樣的學生,我會建議家長讓孩子多做一些加強手部肌力的運動,如握捏球、用筷子夾豆子等,再加上一些描線的練習。所以,我一直覺得小小孩可以多拿筆塗鴉,但是不要太早拿筆寫字。因為,若手部小肌肉不夠力,會用錯誤的方式拿筆,而習慣一旦養成,要再修正就不容易了。
2.就「心理」部分來看:孩子有能力寫好,但是不想寫,或急著寫完就好,所以字就變得潦草。這就是「動機」和「習慣」的問題了!怎樣讓孩子想要把字寫好?怎樣從大人的要求變成自我要求,的確又是老師和家長的另一個問題。
(班上的孩子,在寫生字簿時字會最工整,原因有二:一是寫不好會被擦掉重寫,二是在安親班或回家沒有寫完可以趕快下課去玩的問題。)
而教學上我的做法:第一個當然是讓孩子知道老師的期望,讓孩子覺得字寫得好看是重要的。所以,我批改生字時,會在寫得好的字上「加星星」,孩子會去數自己拿到幾個星星。(不過,給星星的標準有個別差異,針對握筆不佳的孩子,若看到他有努力要寫好或進步就會給星星,也會加上鼓勵的話)
3.從「認知」層面來看:要把一個字寫好,孩子要學會觀察「字」的筆形、筆畫長短及部件大小的分配、相對位置等,還要能注意到「字」在生字十字格中是怎麼放的,而下筆時要從哪個位置開始,運筆是朝什麼向方,又該在哪個地方停筆。
對已經會寫字的成人來說,上面陳述的一連串過程是自動化的反應,也忘記自己是怎麼學會的過程。
我不得不說,「天賦」這件事是存在的,因為有些孩子你不用怎麼特別教,他自然看了就會,也會有自己的方法學會。但是,大部分的孩子,需要給他一些「方法」來幫助他學會。
所以,要把字寫好第一件事就是「觀察」,用學寫書法的術語來說叫做「讀帖」,只是以前老師往往只告訴我們「要讀」,卻沒有教我們「怎麼讀」;或者只說「要注意筆畫的位置,但是怎樣注意就沒有細說了。在這麼多年的教學後,我有機會再重新教小一孩子開始學寫字,因為注意到孩子學習的困難,除了教學更步驟化外,也試了一些方式做為學習鷹架,教孩子有方法的「讀帖」-觀察一個字要怎麼寫。(比較詳細的一些教學過程在教學網誌中)
4.從「技能」層面來看:生理成熟度夠了、心理的動機有了,也知道如何寫出正確好看的字,就能寫好字嗎?答案當然是「還不一定」。因為,由知到行(看見到寫出來)之間,除了「練習」的問題外,還有空間感和控制力的問題。
而練習來說,分散練習和過度練習是「動作技能」要熟練的兩大原則。而技能學習中,陪伴、堅持到學習自我監控,則是另一個課題。
說了這麼多,或許並沒有直接回答出一開始的問題。因為,我不敢說:照我的教學指導去做一定保證孩子的字可以寫好。只能說,從我改變了一些教學策略後,發現孩子的字比我以前教的學生似乎整體上來說有比較好。


相關網誌:
識字寫字策略教學1:注音符號習寫的開始到進階
識字寫字策略教學2:一上國字第1-2課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
識字寫字策略教學3:一上國字第3課帶入學習策略的國字識讀和書寫

二上翰林第3課〈種子找新家〉-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# 鴨子老師教學散記 -1070918 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 文章有沒有基本常用的架構?若能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課文中去找出常見的文章組構方式,是不是有助於孩子由段組篇的行文能力? 課文的架構圖如同房子的間架,基本間架立穩了,樓房才不會歪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