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

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2

106鴨子老師再遇小一生-1006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2

國語首冊第二個主題「聽聽看」最後一課是「雨聲」,課文內容是:

天色黑  下雨了
雨聲  唽哩哩
一聲慢  一聲急
雨聲  嘩啦啦
一聲小  一聲大
雨聲叮咚叮
一聲重  一聲輕
雨在唸書  真好聽

這樣簡單的教材如何教得更深入?首先從教材解讀開始。

課名是雨聲,內容以摹聲詞來描寫雨的聲音,再用三組相反詞來描敘雨的變化。當中使用的疊字形容詞,短語的類疊和重複的句型,形成了文本的的聲音節奏,使雨聲的意象更為鮮明。
就結構來說,第一行為破題,先說「天色黑」,再接「下雨了」,點出敘寫的主題;中間第2-7行為內容開展,用三組形式一樣的句子描寫雨聲的變化;最後一行為以「想像和感覺」做結尾,作者將雨聲比擬成「唸書」,加入符合孩童經驗的想像為結語。(也可以視為「總說-分說-總說」的結構)
另外,用字遣詞也十分細微。一般來說,提到相反詞時,會說「快慢」、「大小」和「輕重」,但是為了使中段三組句子行末的音韻相同,課文中的安排是「慢/急」、「小/大」和「重/輕」。第23句是「ㄧ」韻,第45句是「ㄚ」韻
,第67句是「ㄧㄥ」韻)有了押韻後,讀音本身會產生聲音的節奏性,讀起來就更朗朗上口了,也更加強雨聲好像我們在唸書一樣,聲音有變化,聽起來真好聽。
這樣解讀課文之後呢?對小一還在學注音符號的孩子來說,要不要教這些?要怎樣教?要教到怎樣的程度?以往我們在這部分的教學著重的仍在符號的認識和拼音的熟練,再加上與主題有關的語料口說練習,提問也是內容為主,較少將課文本身的安排和結構特色列為教學目標。
闊別近十年,前年再度重返低年段,前一輪還在重拾教學的感覺,今年再次上同樣的教材,可以更有意識和系統性的落實自己讀寫的教學理念,也有餘力做多一點的教學記錄。

我設定的教學目標為:

1.學習課文「首--尾」分段的形式。
2.找出句子的句型變化與規律,感受句子在文章產生的感覺。
3.發現作者用「相反詞」描寫雨聲的變化。
4.比較不同摹聲詞和雨聲變化的關係。



本節課一開始,我對學生說:今天,我們要來看這一課課文和前面幾課有什麼不同?再看這一課是怎麼寫的。

一、發現課文「首--尾」的結構(形式深究)

關鍵提問:
1.課文總共有8句,你發現哪幾句長得很像?哪幾句不一樣?
2.如果要把課文切成三段,可以怎麼切?
學生發現,第一句和第八句不一樣,中間的六句長得很像,都是「雨聲OOO」和「一聲O 一聲O」。

二、掌握課文三段內容的安排(內容深究)

關鍵提問:
1.第一行一開始寫什麼?和題目有什麼關係?(天色黑,因為快要下雨了;下雨的時候,天空會暗暗黑黑的)
2.雨的聲音都一樣嗎?有什麼不一樣?為什麼會不一樣?
2-1第二、四和六行是描寫什麼?(不同的下雨聲)
2-2第三、五和七行是雨的聲音嗎?那在描寫什麼?
3.中間的六句都在寫什麼?
4.最後一句呢?雨真的在唸書嗎?
4-1「雨在唸書」是作者的什麼?
4-2「真好聽」呢?
4-3為什麼作者會覺得雨的聲音像是在唸書?

三、察覺作者的用字遺詞及延伸應用

關鍵提問:
1.課文中雨聲有哪些變化?
1-1「唽哩哩」是下怎麼樣的雨?「嘩啦啦」呢?
1-2 為什麼會有「叮咚叮」的雨聲?
2.雨聲還有哪些不同?
2-1 「慢/急」、「小/大」和「重/輕」的不同,有什麼關係?
(發現這三組是意思相反的單字詞)
2-2平常我們比較常說「大小」和「輕重」,如把課文改成「一聲慢  一聲急」、「一聲大 一聲小」、「一聲輕 一聲重」可不可以?
2-2為什麼課文是用「一聲急  一聲慢」、「一聲小 一聲大」、「一聲重 一聲輕」?
2-3讀一讀不同的寫法,讀起來的感覺一樣嗎?哪一種讀起來比較好聽?
3.還有哪些語詞,它的兩個字分開來是意思相反的?

用了一節課教深入的閱讀,接下來要配合形式結合經驗做寫作練習,才能達成「讀寫合一」,也是閱讀教學成效的一種評量。

教學省思:

這節課中,我試著要學生先發現課文結構和句型再加入教學,不同以往直接講述再讓學生練習。一開始,有的孩子還不太懂老師問題的重點,也有的學生知道老師問什麼,也察覺答案但是沒有適當的語言可以表達。因為,這些文章語法的知識不在學生的經驗資料庫中。在教學過程中,我在思考究竟要教多少的專用語彙?也在嘗試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建構孩子初步的篇章、段落和句型的知識。
結構性的知識和天馬行空的創意想像,何者先?何者後?能不能並進?不只是教學決定,背後有著教師的風格和教學理念。

教材如食材,老師是大廚。如何備料?用什麼方法烹調?不同的火候和不同的擺盤⋯⋯端看功力和創意囉~

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

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1

106鴨子老師再遇小一生-1005從課文出發的讀寫01

邁入十月,小一注音符號的學習進入後半段,大部分的聲符和韻符都教了,開始加入結合韻的拼讀。課文從簡單的句子變成較長的短文,也開始有分段的概念包含在課文中。所以,除了基本的注音符號教學外,可不可以有多一些讀寫的進階學習呢?
以第二單元來說,單元主題是「聽聽看」,課文內容分別有大自然的聲音、動物的聲音及生活中物品的聲音等。第四課「海浪」課文出現疊字詞及反複出現的句子,所以除了讓孩子觀察聲音,練習用符號拼出摹聲詞,也開始練習簡單的「照樣說短語」。第五課「媽媽說」和第六課「誰在說話」,課文的形式都是分成兩段,各段的句型結構一樣,屬於並列型的課文。
在上第五課時,先以關鍵提問建立「分段」的概念,再加上內容重點提問協助學生記憶課文及聯結經驗:
1.這一課有幾個主角?(兩個,第一個是貓咪,第二個是鴿子)
2.貓咪的叫聲是什麼?貓媽媽說什麼?
3.鴿子的叫聲呢?鴿子媽媽說了什麼?
4.每一段開始的動物名稱說幾次?(兩次)
4-1動物名稱(字)出現一次和出現兩次,讀起來一樣嗎?
4-2哪一個讀起來比較好聽?
5.你還聽過哪些動物的聲音?練習用注音符號拼拼看。
註:請學生用(動物)+(疊字摹聲),例如:貓咪,是喵喵喵;鴿子,是咕咕咕。

接著,第六課用類似的提問方式,讓活動和經驗有重複性使認知學習更加穩固:
1.這一課發出聲音的主角有哪些?(兩個,第一個是時鐘,第二個是風鈴)
2.時鐘發出的聲音是什麼?時鐘在哪裡發出聲音?
3.風鈴發出的聲音是什麼?風鈴在哪裡發出聲音??
4.作者說時鐘滴滴答的聲音好像在做什麼?風鈴叮叮噹的聲音好像在做什麼?
5.還有什麼東西或動物會發出聲音?(提示用:AABABB;也可以AAA。)
6.他們發出的聲音好像在怎樣?
7.如果,課文要再加上第三段,可以怎麼做?我們一起來試試看。(先引導全班共作,再小組討論後發表及共同修改。)


剛好最近有打雷,所以先引導學生想:如果用「雷聲轟隆隆」來寫課文第三段要怎麼寫?邊提問邊依課文的段落句型做板書,再根據學生提出的想法一起完成初次的仿寫:
轟隆  轟隆
轟隆隆
誰在生氣
天上雷公在生氣
打雷像是雷公在生氣,應該是從孩子的閱讀經驗長來的
紅字是某一小組說的,讓我非常驚豔,其他的仿模度較高,但是也不錯了!

小組討論後,小組發表,請全班複述(訓練聆聽和記憶),再板書到黑板上。一節課的時間,做了初次段落仿寫的口頭發表練習。這次一開始就沒有設計學習單的打算,用意是先從口頭發表開始,採小組及全班共同合作的方式進行以降低難度,也讓學生覺得「像作家一樣」並不難,下課前我對孩子說:像這樣動動腦,發揮想像力,你也可以是小小作家喔!
一開始沒有安排好板書位置,所以留下的相片就顯得有些亂

再來呢?下一課,可以由口頭發表到文字創作了。
語文的學習需要提供類似的活動和經驗,在至少三次的反複來加以穩固,但是重複的模式下有除了材料、難度有變化外,教師的介入和主導程度也有不同。在搭鷹架的同時,也要逐步撤鷹架。而活動重複的背後,其實是「概念學習理論」,也就是教學設計要有「概念形成-概念辨認-概念保留和遷移」。


二上翰林第3課〈種子找新家〉-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

# 鴨子老師教學散記 -1070918 從段落重點到架構圖整理課文 文章有沒有基本常用的架構?若能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課文中去找出常見的文章組構方式,是不是有助於孩子由段組篇的行文能力? 課文的架構圖如同房子的間架,基本間架立穩了,樓房才不會歪斜...